据相关医师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为15 .8% ,是同期一般人群的4~5倍。与此相似的,美国一项研究数据也反映了这样的结果:美国成年人Ⅱ型糖尿病患病率为3%,而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率竟为前者的2~3倍。
      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有过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并诱发糖尿病,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问题的报道。所以,有医师学者据此认为,糖尿病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密切关系。紧接着,通过近两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的双苯二氮卓类衍生的药物导致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事实上,自氯丙嗪被应用,特别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与糖尿病的关系一直都受到相关领域医师的密切关注。如氯丙嗪在被应用之后不久,就有人报道糖尿病的发生率从4.2%上升到17.2%。至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自然也会更受关注。
      例如,1994-2000年间,已有21项研究报道了72例患者在服用氯氮平后出现糖尿病或高血糖;9项研究报道10例患者用该药后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项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5年随访研究发现,36.6%的用药病人出现了糖尿病。
      看到以上数据,你是否会对这些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产生排斥心理呢?是否会认为这些药本不该使用呢?可你又是否知道,在这些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葡萄糖调节异常的报告呢?
      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到如今也还是没有能明了,至于精神病药物引发糖尿病,也是只是达到刚刚证实这些药物(特别是氯氮平和奥氮平)能增加精神病患者的体重而已。虽然一般的都会认为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一大原因,但这也不能成为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会引发糖尿病的比较充分证据。
      当然,毕竟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与伴发糖尿病及临床状况的恶化有关,并且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精神病病人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而这些精神病药物也确实存在着导致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包括:诱发新的糖尿病、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和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所以,医师建议,医生在为患者治疗时,应该将患者的治疗决策个体化,根据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对体重和葡萄糖代谢影响小的治疗精神病药物。而且,对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要定期进行空腹血糖等项目的筛查实验,并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尽量防止糖尿病的出现。
本文章链接地址:http://www.jdw0531.com/jsza/257.html 门诊时间:08:00-17:30(节假日不休)
预约热线:170-5126-8830
医院地址:济南市历城区二环东路3889号
鲁公网安备:37011202001167号
备案号:鲁ICP备16020344号-4
网站声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就诊依据